My Story

留学白皮书 – 八年抗加粪斗屎(1)

 

谨以此文献给自己八年来的留学生涯。随着移民申请的递交,我的留学生涯也暂时告一段落。虽然不知道结果如何,但这基本上跟党的作战方针是一致的:只准成功不许失败!每每看着国内同学落了地生了根,我就对着镜子里的我说,俺咋就待这儿八年了呢???

八年,对于一个留学生来说,似乎长了点,但带给我的留学经历,非常的宝贵也令我十分的怀念。唯一让我骄傲的是,对于留学这档子事儿,从来就没后悔过!我也从来不后悔来的地方是加拿大。

免责声明

任何涉及的人物与事情请当事人不要对号入座,尽管那就是在说你!嘿嘿~ 文中评论只限于本人当时幼稚纯真的想法,绝对不代表本台目前立场,尽管可能对后来的我具有相当深远的影响……

再声明

文章会时不时加以改动,看不看得到,就要看您的猿粪了~

留学白皮书 – 八年抗加粪斗屎(2)

 

前传

 

“我要出国了……”

六只眼睛“唰”地扫向我,三个室友按住手中厚重的解剖课本,半天没人先开口。她们一定以为我这花痴又间歇性抽风了。我把她们从左向右,依个看了一遍。正当她们准备集体扭头继续复习的时候,我嘀咕了一下:“我真的要走了。”突然六道冷光又射向我,犹如盯着死尸一般。她们这才放下手中的书本,向我逼近,直至把我包围了起来。

来上海读书快一年了,我一直把这个秘密留守到确定拿到签证的那一天。

第二天,我出国的事情就传遍了整个班,甚至整个系。大家都向我投来羡慕的眼光,问东问西,但多少有点像观赏稀有动物一般,让我感觉怪怪的。

2000年的时候,出国这件事,其实已经开始变得很普遍。我好多高中同学在高一高二的时候就奔向了世界各地。那时候对于他们,我也同样抱有羡慕的眼光,想象着我也能出国就好了。说真的,最初萌生出国念头的时候,仅仅停留于加入新新人类的行列罢了,知道家里也没这个能力。

但不知道为什么,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我身边的这一群同学,却对出国充满了无限的好奇。在她们眼里,我是来自更前卫的经济特区 – 深圳。我是班上第一个拿手机的人。我带领班上的人打入学校附近的大小网吧。我从来不会为了春运票务紧张而去跟学校后勤组争得脸红脖子粗,爸爸一个电话“马上给我飞回来”,我就上午考完最后一门,下午就到家了。我知道室友们还在祈祷着有剩余的火车票子,在寝室里一等就是几天,最后坐也要坐回去!坐飞机从来不在她们的考虑范围内……

自打决定在短期内回深圳准备出国的事宜后,我就没再去上过课。早上听着洗漱间里一阵忙碌,然后“咚咚”几下关门声由近而远,之后整栋宿舍楼就变得格外安静。我不慌不忙地起床,独自一人享受着外面没人排队的厕所,有时候还会被突然冒出来的舍监阿姨吓一跳,我也把她吓一跳,问我为什么逃课。

临近中午,同学们又都一窝蜂地回来了,然后就纷纷地去打饭。我要是在,就跟她们一起去吃。然后就听着她们谁谁责怪我,英语老师抽背课文叫到我,因为我没去上课,就点到她了,结果没背上来,灌了个“没做作业”的名号。我的走运都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那段时间,我还真有点幸灾乐祸,除了办理停学的麻烦事弄得我心情不顺畅以外,还算得上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回到寝室,不用再复习预习,不用再在照镜子的时候,顺便记忆一下脸部肌肉的名称,骨骼的构造,神经的走向…… 弄得好好一面镜子跟照妖镜似的!

在我买好机票,开始逐步收拾行李的时候,室友们给我过了一个难忘的20岁生日,彻夜未眠。第二天早上我回到寝室一头倒下了,她们洗洗又去上课了。这是我在外度过的第一个生日,呵呵,其实真没想到,后来我就一直再也没有在家过过生日。

待在上海的最后一个礼拜,我和同学跑到学校各个角落去照相,饭堂、教室、图书馆,甚至平时不大爱去的动物实验室,那里总是充满了苦苦哀求的叫声,我听了会撕心裂肺……

我把我带不走的东西,这个给她,那个给她,轮流赠送了一大圈,不管她们想不想要,只要灌上这是我留给你的纪念物,她们一准全收下!我可怜的下铺,抱着我硬是塞给她的睡衣,说不出话来,试图要扮演热泪盈眶,被我遏制住了。

我的追求者们(两个即可称之为“们”),今天给我留封信,明天送个紫色熊公仔(能不这么梦幻吗?!),最后一天晚上还把脖子上的玉佩扯给我了。对于我转手把玉佩送给了我的下铺,对其表示由衷的歉意,只怪自己当时有点懵,不想要却收了,但收了却又实在受不了拿在身上代表着什么。他们,就像一阵清风,从我脸旁轻拂飘过,我却没有一丝想要抓住的感觉。

第二天,我带着同学们的祝福,拖着行李走出校园,咯拉咯拉的轮子声响了一路,每听一声,我的心就咯噔一下。室友帮我拦了的士,帮我把行李放进车尾箱,我钻进后座,回头挥手,一直到再也看不见她们。我的眼睛湿润了,这才回过神来,她今天怎么这么自觉,懂得拦的士了?她从来都是坐公车的,即使是拿着行李去火车站。

坐在离开上海的飞机上,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离开一个地方,那个“离开”的意义所在。

回到深圳,还是像回到了家一样的熟悉。我开始买东西,打包行李,进行一些出国人士必做的行前准备,晚上我还不忘认识认识在那个陌生国土的前辈们。网络真是无比伟大的发明!

我很庆幸在出国前能离开家在外度过了一段时间,令我提前过上独立自主的生活,虽然几乎没有什么可担心可忧虑的,起码我还是与爸爸妈妈在同一片国土上。直到真要把我扔到太平洋对岸去了,妈妈才真正开始担心我。一天到晚觉得我这个也不行,那个也不行,不会与人打交道,出了国一个人怎么能活,恨不得一天之内让我成长10岁!20岁的姑娘,从小没吃过苦,在他们眼里,就等于生活在一蜜糖罐里,现在不会走也得先把飞学会喽!!最最主要的是,那个地方,我和他们都不了解,大家心里都没底。

为了证明我一个人能行,我出了国打落牙齿和血吞也一定能活,我还就不信了我,别人能出去,怎么到了我这儿我就活不了了?!!!那时,堵了一肚子气,就要证明我出国能行!咱白羊,不就是一好强的主儿嘛?!

不过,还是要感谢妈妈,打包的技术我到现在也没有完全学习到位。我临行的两大行李,被撑得是满满满啊,恨不得我把家就直接搬过去了。哎,谁叫妈妈一个劲地嘱咐我,这个不拿,下次回来就可能扔了啊,吓得我是一边大喊“不行”,一边就一个劲地把它划为囊中。我为了拯救那些跟随我多年的破烂儿,我容易嘛?!一举就拎来了加拿大。后来也是让它们在这里香消玉殒的……

虽然临走前的这一个月,跟家里发生了几次争吵,他们总是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但我知道他们都是为了鞭策我,让我不至于飘飘然跟着摔在地上,也让我早点明白不是国外的月亮就有多圆多圆。

跟我一起去的,还有我的一个高中同学,在中介那里碰到的,就一起办了,然后也一起定了机票,出去有个伴,家长也稍微放心一点。

2001年4月25日,我离家的日子,去到一个我彻底未知的地方。在车里,我哇地就哭了,止不住地抽泣,这一刻,我不想离开家,不想离开爸爸妈妈,心里有了一丝的恐惧。我的高中同学倒是挺知趣的,不管我在一旁怎么歇斯底里,他都能正常地干他的事情,见我恢复正常,才又像没事人似的与我聊天。这个时候,就怕人安慰!

短短的一个月内,我又一次搭上了飞机,这次是国际航班,真的要走了啊。我这小屁孩,除了去过泰国以外,对出国根本没什么概念。好大的飞机啊,一水的洋空姐~~ 奇怪,怎么全是大妈级人物啊?虽然脖子上也都飘着红领巾,但那肚子实在有够突出,让我不得不佩服加拿大对所有人士的一视同仁。虽然我对空姐没有要求,但这也是我后来一直不选择Air Canada的原因。

尽管在国内老早就开始学习了英语,但真到了这个语言环境,蹩脚地蹦出几个英文单词,怎么听怎么觉得奇怪,一看就是第一次出国留学的孩子。

为了掩饰我的悲伤,我一上机就闭上眼睛睡觉了,恨不得睁开眼睛又到家了。隐隐约约瞄到隔壁的他看了什么电影,又隐隐约约瞄到我们的飞机飞到了哪儿,一直都在太平洋上!除了吃,就是睡。这对我后来搭乘飞机奠定了十分良好的基础,原来十几个小时就是睡一觉罢了。

从我离开中国的那一刻起,我和爸爸妈妈都在学习怎样独立的生活。

留学白皮书 – 八年抗加粪斗屎(3)

 

初出茅庐

 

第一次坐在“左三中四右三”这样大飞机的正中间,好像除了吃睡没有任何事情可做。当然,这也是我人生中的两件大事!机舱里的环境,被人为地模拟成白昼和黑夜。尽管大灯全亮,我也还是睡,好像有种逃避的感觉,我并不想说话,不想看到与我成长了20年的地方不同的人种!“黑夜”的时候,往往被一道强光直接射向我的左脸庞。眼睛一瞟,借着那位靠窗大婶的好奇,我第一次欣赏到了那么美丽的黑白交错,第一次感受到了那么奇特的时间逆流……

从来没有坐过这么长时间的飞机,感觉机长的话好像也特别多,除了特定睡觉时间,他总是以“啊……”起头,随后就像聊天一样,跟我们随便唠个嗑。什么他正在喝咖啡呢,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喝啊;什么外面阳光很nice啊,大家赶快欣赏一下吧……这跟在国内听多了的阴阳顿挫“女士们,先生们,我们的飞机马上就要起飞了,请检查您的安全带是否扣好……”大相径庭。在国内“格子”里成长起来的我,对于以上即便是几句闲聊的话语,也感觉一切都好新奇,赶快多吸两口这自由的空气!

我不知道是对第一次坐长途飞机充满了好奇,还是加航就是这么个格调,又或者是那个机长那天咖啡喝多了格外亢奋,总之,在以后几次的加中来回中,就再也没有碰过这么多话的机长。

看看眼前屏幕上的指示,随着机长又一通呱啦呱啦,似乎温哥华就要到了。空姐们开始分发“入境报关”的小卡片,我和高中同学不约而同地拿出出国必备产品 – “文曲星”。

“国籍是写China还是Chinese啊??”

高中同学连忙偷窥了一下隔壁的,“人家写Canadian,咱们应该用Chinese!”

后面一大堆是否题,我还真是认认真真地查阅了每一个单词,就差习惯性地在上面把音标、解释都写上去。随后,把这张纸和我腰包里的护照、入学信、外汇携带证明一系列重要文件摆一块了。

随着飞机轱辘咯噔一下的落了地,我千山万水,跨越了整个太平洋,终于踏上了美洲大陆!雀跃的心已经完全顾不上机长的再次寒暄,抻长了脖子一个劲儿地往外瞅。

临下机空姐们的微笑和入境大堂疏导人员的不苟言笑形成强烈对比,被他们分配到哪一队就是哪一队,还故意用拖长了的语音来警示我们这些似乎不懂英文的首次入境者!看到大批大批中国脸孔说着与我们一样语言的人直接走向了”Welcome Home”的快速通道,而我们却只能排着蜿蜒曲折的长龙。

不知道是不是太紧张,入境官问我”where are you from”,我竟蹦出一个”study”来!她好像根本也没在听我说话,不停地在我给她的证件和信上盖戳子。完后说了些什么,指了指旁边,那意思好像是让我去那里。我心想,完了,被人怀疑了,得进房子接受调查,我怎么这么倒霉啊!

听到高中同学说他也被叫进房子里了,顿时松了口气,要死也有个伴儿,黄泉路上不寂寞嘛。我们小声嘀咕着待会怎样应对,竟互相纠正起对方的语法问题。

我们被分向一左一右,分别接受调查。那人第一句话就是”welcome to Canada”,让我这个陌生人顿时感到好窝心,原来他们也是会笑的。谢天谢地,后面竟然没问我什么,就递给我一张感觉挺重要的纸,夹在了我的护照里。后来才知道,那叫学生签证,也就是所谓的“大签”,是来加拿大合法读书的凭证,跟我们以往一直说到的签证不同,那只是“小签”,仅仅有了它,你只是游客罢了,并且三个月后就得走人,不能做任何事情。要在加拿大合法地待着,必须要有“大签”,“小签”的功用只是你入境的凭证罢了。

从房子里出来,取了行李,推着就往人多的地方扎。

毫不夸张地说,一直以来,我都以为我要去的地方就是温哥华,尽管手上握着联程机票,竟可以完全不理会后面那个城市。

出了一道自动门,看见夹道接机人群,我有点心慌,是不是就要碰见接我的人了,我该跟他说什么呢?!听见高中同学冲我喊:“你快回来,好像不对劲!”我立马掉头,逆着人流,又回去了。这里,就是我后来在温哥华尽地主之谊,接过好多人的地方。我的确不能就这么出来,我要去的是Kelowna,在温哥华仅仅是转机而已。

可能是因为坐着加航过来的,就对这个标志特别敏感,以至于我们看见它就排起队来等待check-in。弯弯曲曲好不容易到了我们,行李都进了传输带了,柜台小姐才说我们的飞机不是加航的,至于行李他们会再帮我转走。英文程度实在有限,她说什么就是什么吧。

少了两个大件,顿时轻松不少,照理可以逛逛机场了,可是我们的步子却没有因此减慢。好像走了半个世纪,两旁的景物似乎都一样,来来回回,再找不着转机的地方就要误点了。终于鼓起勇气,问了个地勤,原来我们一直在国际航班的大楼里转悠,国内航班在隔壁大楼。

几乎是带着小跑,终于找到了Westjet的柜台。柜台小姐一边看着我们第一次入境的资料,一边一定诧异地认为,第一次过来的人怎么可以带这么少的东西。一切办妥,拿着登机牌,竟然登机口在最后一个。为什么无论我坐什么飞机,登机口永远在最远的地方?!走到的时候,差不多就排队登机了。也是因为时间的紧凑,准备好了打电话回家的零钱也没派上用场。

见识过了大飞机,从温哥华飞往Kelowna的内陆机竟然可以这样袖珍!一进舱门,全机构造一览无遗,前方隔个帘子就是驾驶舱,全机就俩空姐,一白一黑。在机上,我们认识了与我们一同前往同一所学校就读的3个同学,都来自广东。

飞机起飞无比大的噪音,小型飞机根本无法抵抗强大气流的吹袭,我们就像坐在空中的摇篮,随着气流飘来飘去,眼下尽是群山,这回终于有机会坐在靠窗位置,吓得我是冷汗直冒,心脏都快跳出去了。

小飞机忽悠忽悠四十分钟,到了Kelowna国际机场!没错,就是名字跟温哥华国际机场一样有着“国际”两个字!我们出了飞机,经过一条走了不到十步的过道,新鲜劲还没完呢,就算出了机场。接机的人不多,我一眼就看到举着我名字的那位白人女士,只不过晒得比较黑,中等年纪,身材挺运动的。高中同学也迅速找到他的homestay。好像整个机场停留着的就是来接我们几个留学生的人。

我指了指她手上的牌子,那人的脸就像邹菊盛开一样,”Hi, welcome to Canada!” 我也立刻像见到亲妈似的,”Hello, my name is Betty.” 那人脸上的菊花顿时又败了,又指了指她手上的牌子,确认我到底是不是这个人。我说那是我的中文名,确认她没有接错人,脸上的菊花这才又一次盛开了。

等行李的时候,要和她有的没的地寒暄,实在令人头疼。我也不记得跟她说了什么,只记得她叫Lucy,说了一大堆赞美我的话,听起来都特假特假!这是老外一贯的虚伪,就当做是一种正面鼓励吧。

一班飞机下来的人几乎都走得差不多了,行李带也空了,就是没有我的行李。Lucy好像司空见惯,跟地勤说了点什么,就叫我跟她先回家。我的家当啊~~~ 出国第一天,行李就没了。身上背包里主要的一个大件就是自小学四年级就跟着我的小熊,还有我肩上的一把40块人民币买来的吉他。如果只剩下这些,人家会不会以为我是街头艺人?!

我到Kelowna的那天,是个艳阳天,那样的天气配上Lucy用来接我的“皮卡”,看着她点上一支烟,豪迈地抽着,像极了看多了的美国西部牛仔片。Lucy还特意绕到我即将入读的学校,然后去麦当劳接上她的儿子Tylor,感觉她可以顺路干好多事情。

一路上,几乎看不到相同的房子。一幢幢大house,那是very very nice啊!果然是资本主义社会,处处都是资本!可这么些不高不矮的小木屋,怎么看怎么都觉得像国内的某县城,一点大都市的感觉都没有。一切都是新鲜的,我好奇的眼光,就像个进城的村姑,东张西望。可是拜托,明明是一个城市来的姑娘,现在在视察乡镇!也许是在繁闹的城市里待久了,换换口味倒也没有令我反感,既来之则安之。

Lucy拨通手机,感觉像是跟husband汇报情况,说她已经顺利把Betty接上了,现在回家,叫他也快点回家。我忘了他的名字,就叫他Ben好了。Lucy说完就把手机塞给了我,我支支吾吾地,”Hi, Mr. Ben! Nice to meet you!” Lucy和Tylor听了都大笑,拿回电话顺着我的话说,”Hello, hello, Mr…….Ben!”三人笑成一团。我囧!赶快给我个地洞钻吧~~~

我们一路沿着湖边开,这就是著名的奥提跟湖。有山有水,真是一个度假胜地。

车子在山脚下的一个宅子前停下了,苍天古树后,一排一层的木屋,后面还有好大一片花园和泳池。本来觉得住得离学校挺远的,后来知道有钱人才会住在山边。哦,我的homestay是个有钱人!这是我对Lucy一家的第一印象。

家里还有一只大狗和一个小男孩。

大狗叫Mock,像只黑熊。小男孩不大,也就初中生的样子吧,却像个小大人似的。见到我第一句话就是一堆日文。正当我无以应对时,他才用中文介绍自己说,叫Eason,就是跟陈奕迅一样的英文名,因为他超级崇拜他,也是香港人。他也是寄住在Lucy家,很小就和姐姐过来了,是个小小留学生。

我终于听到了自己熟悉的语言,我不再是个哑巴了,就差两行热泪,顿时跟他特别亲,可是,也许因为从小的西式教育熏陶,他对我却没那么同类人的欣喜。

走进自己的房间,挺大的,也很清爽。没有行李,也没什么好收拾的,把小熊从背包里掏出来,放在公主床上,倒是挺配它的公主裙的。

Lucy接到机场的电话,说我的行李去了Alberta,明天才能送回来。天啊,那里是哪里?!焦虑的心情让我突然想起还没打电话回家,已经一天多了,急忙拨通了电话报平安,果然还是要先解释为什么到了温哥华没有立刻打电话。随后又接到学校负责留学生的人的电话,跟我说了一些入学前注意事项以及初到国外的生活细则。

当晚暂用了Lucy替我临时准备的洗漱用品,勉强上床了。毕竟不是自家的床,也可能是飞机上睡多了,第一夜我就失眠了,抱着小熊一直等天明。。。。

留学白皮书 – 八年抗加粪斗屎(4)

 

难忘的homestay生涯

 

不记得Walkman里的卡带反反复复播了多少遍,终于盼来了第一道曙光。(那时候虽然也有CD了,但听磁带也不算过时,如今电子产品简直就是飞跃性地发展着,以至于我的磁带后来全都扔了。)

起床,走到窗前。从来没有想过,我会在一片森林中醒来。小鸟清脆的叽叽喳喳,时不时又被几下乌鸦的晦气声压过。。。。窗外结霜了,四月底的Kelowna似乎还是很冷的样子,但却掩饰不住树林缝隙间映射出来的阳光。漂亮的结晶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通透,好看!木地板被我踩得咯吱咯吱地响,看看钟,才6点多,又躺回到床上。盯着天花板,回想着一天来的经历,慌乱而又期待,这一切都显得好高级,却好陌生好陌生,这就是我的家了吗?

渐渐地,听到门外有了脚步声。原来住我隔壁的是Lucy的女儿Michelle,一个金发碧眼的女孩,像个Barbie。这类人,以前从来不曾出现过在我的生活里。睡眼惺忪地初次碰面,我们只是互视笑了笑,显然她已经知道家里来个了新面孔,而且对这种情况一点儿都不感到陌生。

“Good Morning, Mom! Good Morning, Ben~”

Michelle走向餐桌,冲着Lucy和Ben就是一吻。这不就是老外片子里再习以为常不过了的场景吗?!一天到晚尽是亲亲亲!反而让我纳闷的是,为什么Michelle叫Lucy妈妈,而却直呼Ben的名字?难道……显然孩子们跟Ben并不亲。

后来,在一次无意听到的争吵声中得到了验证,Ben只是Lucy的男朋友。而且,显然,家里的主导位置是Lucy,这幢大房子也是Lucy家的,咱国内叫“入赘”。男的只有辆大truck,总是停在后院的山脚下,后院还有好多间零零落落的小屋子,总令我幻想到变态杀人魔弃尸的场景。他的home office那叫一个乱!似乎我一次也没踏入过。那次,Michelle歇斯底里地说Ben不是她父亲,他无权管她的任何事情。我躲在房间里,装作没事人,但却被吓到了。这只不过是一个17岁的孩子啊,怎么完全无长幼之分?!后来,也就习惯了,这也是外国孩子一贯的处世态度,从小自主惯了。别说你是我妈的男朋友,就是你真是我妈的丈夫,你也未必能管我!再后来,对这种国外所谓common law的特有关系,也就逐渐接受了。结过婚了,有了孩子,没了丈夫,有男朋友也是可以的,而且不一定只有一个。家庭里的每个成员几乎都是独立的,只以逢年过节的gathering party来显示大家有多亲多亲。

话说回来,见到他们一家围坐在饭桌前,Eason不在,我就更感觉自己像个外人。的确,他们并没有给我准备早餐,也许,他们没有想到我会起这么早吧。我尴尬地拐进厕所,不知道要做什么,假装洗了个手,又回房了。好像只有在自己房间那一块地方,我才稍微觉得有点自主权。在屋子里来回踱步,坐下又站起,站起又坐下,想出去加入到他们当中,却又觉得突兀。那时候,连网都没给我按,简直不知道有什么可做。现在想,早餐也许要自己准备?但没有网络实在令我费解,后来不得不自己单独开了一个。

在他们各自上班上学没人在家了的时候,我才敢走出来,看看这大屋子。客厅里放着一台小电视,跟这房子一点儿也不配。后来经过几次观察,发现原来他们都不在客厅待着的,他们有family room,里面搁着一台家庭影院,书柜里叠满了录像带。顿时鄙视这些人都什么年代了还看录像带!每天晚上,都从房子的那个角落里传来琅琅大笑。第二天势必会看到沙发的缝隙里散落的爆米花,以及凌乱不堪的薄毯。而我,总是一个人待在真正的客厅,看着那台小电视。在某个深夜,不小心看到了限制级的画面,感叹着国外电视台播放限度的豪放。

开学前的头等大事,我叫Eason带我去银行开账户,气自己怎么好像连这么简单的事情都要一个小朋友带着去,可能只是想有个同类人相伴罢了。Kelowna是个低头抬头都不见华人的地方,非但见到一个华人,那一定也是留学生,只有万分之一的几率碰到华人移民!结果,账户开好了,但换来的代价就是,他数落了我一路,什么衣服穿得土啊,为什么一件衣服可以连续穿两天,大陆人怎样怎样啊。。。。

我承认,回想起当时,确实是比较土的,因为国外和国内在穿衣style的问题上确实有不同,虽然都说这边的衣服难看,但穿起来还是很有当地特色的,国内很贵的衣服,在这边不一定就显好。我后来也看过很多新来的学生,刚开始都那样,只是有些人适应得快些,有些人还是那么的守旧,也就遭来背后的指指点点,很难融入朋友圈子。当时的我,就是被Eason看成是与他这个圈中人格格不入的异类。在家里,他穿短袖短裤,Michelle穿着三点式在泳池旁晒日光浴,他在一旁对她的身材评头论足。我却怕冷,还要穿上毛衣。虽然有太阳,但那风确实是凉的,让人会打寒颤的凉。若是穿个毛衣都让他们瞠目,我箱子里的那件能把自己从头裹到脚的羽绒服一定更令他们结舌。那时候在国内把加拿大说得有多冷似的,害得我在深圳初春的季节里满大街找寒冬的衣服。事实证明,在最冷的时候,这件类似爱斯基摩人的羽绒服也不至于派上用场!干燥的天气,导致我的脸也严重脱皮,整个机体似乎都紊乱了。看来,不光是心理上,连生理上都要有个适应的过程。

我一个成年人总是被个小P孩挖苦,面子里子都挂不住,后来也就很少和他来往了。再后来他搬走了,有一次我从温哥华回Kelowna时,在机场碰到他,他已完全认不得我(或许我变成圈中人了?哈哈~),而我也没有提醒他。。。。

但是,最终让我扬眉吐气了一回。某天Michelle竟然大赞一件被Eason认为是老土的衣服,还说要借去穿,接着,就没了踪影,然后,出现在洗衣房里,再然后,又回到了她的房里。。。。。我思前想后,是哪句话表示这衣服送给她了呢?!!Anyway,既然土的衣服也有local people认可,我看是Eason的审美有问题!一高兴,就送了她做见面礼。反正,我从国内带来的上好茶叶,一直被Lucy扔在炉灶边,丝毫提不起半点兴趣!要说我那茶叶可是能买几十件衣服呢!碰到不识货的,还真拿他们没办法~ 后来我规劝很多初来乍到的人,千万别送老外好茶叶!

离开学还有一周的时间,我几乎没有什么室外活动。和我一起来的那位高中同学,似乎极快地适应了新生活,买了单车,办了手机,还去了不少地方,这些都要归功于他的室友 – 一个比我们早来并且与我们就读同一所语言学校的山东人。然后他就把从他室友那里得来的知识传授给我,还说要领我去逛逛Mission Park。去到才知道,这个park就是个小型shopping mall,跟“公园”二字毫无关联。还有,像Kelowna最大的shopping mall – Orchard Park,等我到了温哥华逛过Metrotown,再后来又去了West Edmonton Mall,有了比较,才知道什么叫做“大”。

话题又扯远了。。。。。其实,我想说的是,那次逛街回来,我才真正体验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是如何无情地以6倍的速度迅速地剥削着我们的金钱,我一样东西也没买,觉得特不值特不值,像个守财奴。同学倒是有需要的就自然地扔进了购物篮,羡慕于他的洒脱。我觉得,这些东西不是都应该homestay准备好的吗?!为什么要自己花钱买?!

因为有了对汇率的敏感度,又交着昂贵的homestay费用,我基本上不会去花额外的钱。早餐有cereal配牛奶,中午有Lucy专门为我准备的十年如一日的三明治外加一瓶果汁,她心情好的时候会在lunch bag里多放个Yogurt,晚餐则是一家团聚的时间,一人一份,几乎从来没有多余的份量,面包、烫芦笋、土豆泥居多。这种晚餐,吃一两次也许还会觉得新鲜,当吃个十天八天,人就几乎处于崩溃中了。。。。不吃又不行,饿啊~~~ 而且通常吃完一份,还饿~~~~ 但,没有了。我吃不饱是会心情不好的,于是,我的心情一直都不好。

跟同学交流了一番,他说,自己去买想吃的东西啊,然后就掰着手指跟我阐述各种美食。开始,我一直以为住homestay都像我这样苛刻呢,后来才发现不少同学的homestay对他们都视如己出,周末带他们去吃中餐,买好多好多零食放在家里,还带去Banff玩。那才真是把他们当做家中的一份子了吧。我的homestay,好像除了晚上管我一顿饭,其他时候都不怎么理我。当然,每天无数句也不知道是真心问候还是闲得没事的“How are you”绝对不会少!从早上一直到入睡,只要见到他们家任何一个人,就会问你。我的“I’m fine”说得自己听着都快吐了!!

和Lucy一家住的这段时间,让我着实体会到了这一家的经典!

刚才说别人家会准备好吃的给自己的学生租客,一次Lucy兴高采烈地抱进一箱superstore 1刀四包的Mr. Noodle给我,脸上的菊花又一次盛开了,说是给我换换口味,又翻出几包即食空心粉,指指一旁的cheese粉和番茄酱,啥really really good的,我苦笑,无语。几度打开冰箱,试图找出其他可以进食的物体,除了冰箱一整面极具完善的调味料以外,无果。Lucy又不允许我碰炉子,不过那时候我确实不懂得做饭。

有一天,晚餐终于变花样了。我似乎察觉到了饺子的踪影~~~ 那开心得咧!!虽然包得难看,凑合看吧,样子无所谓。可等我吃下第一口时,偶的神啊,怎么还是土豆泥?!!!!顿时掉入了万丈深渊。还有一次,吃饼,馅料竟然是米饭,难道就不能好好地吃顿米饭炒菜吗?!!!NND!

在Lucy家,吃饭已没有享受可言,唯有填饱肚子。每次被吆喝着来吃晚饭,我就头疼!后来我起义了,质不能保证,量得保证吧!!总不能总让我吃不饱啊!好不容易某天在冰箱里看到一根意大利红肠,吃着吃着就吃光了,Ben回来与我好一通长谈,跟吃了他们全副身家似的,至于嘛!也许,在这个家里,也只有我,能让Ben做一回大男人,说说教。我发现他每次吃饭,最后一口面包一定用来抹盘子,然后用手指蘸起一切掉在桌上的面包屑,一起吃下去,所以才会对一根红肠如此的介怀吧。

对我,还有很多苛刻的要求。吃的方面,不准多吃他们冰箱里的东西,其他就更不用说了。洗澡不准超过15分钟,否则会一直敲浴室的门,直到你出来,并很nice地对你说:“太晚了,该睡了。。。。”那只不过才10点钟。太阳得从西边出来多少回,我才盼来了个小礼物 – 一双袜子!

后来因为住得实在不舒服,觉得每天的气压都很低,当然主要是吃不好,我就决定换一个homestay。毕竟这是我第一个homestay,在加拿大接触的第一群西人。在某天晚餐结束后,我建议大家一起合个影。当我拿出相机,发现。。。。一家人已经全体摆好了pose,典型的一副国外家庭照,顿时我觉得自己完全属于多余,尴尬地帮他们按下了快门,一家人对着我“Thank you”了半天,还说洗出来给他们一张。那张照片,至今我看到,都想笑。

到了第二天就要搬家的日子,放学回到家,准备把脏衣服洗掉,然后打包装箱。人还没到洗衣房,就收到Lucy无理的要求:“Betty,你的衣服到了新家再洗吧,今天不能用洗衣机!”我有点懵,还没回过神来,她就出门了。我怎么想也想不通,这是什么烂要求啊!脏衣服怎么可能装箱嘛?!不管3721,把衣服统统扔进了洗衣机,回房继续收拾。

“Betty!!!!!!!”

一阵嘶吼声,让我不寒而栗。Lucy冲进我的房间,大吵大叫。“为什么我说了不准用洗衣机你还要用?!”然后大咧咧地冲进洗衣房,中断洗衣机,把湿哒哒的衣服全体拎出来扔到地上。顿时,我感到自己的尊严也这样被她扔在了地上,任由践踏。那凶狠的模样,让我尝到“寄人篱下”的滋味。我第一次狠狠地甩门回了房,把情况在网上告诉了妈妈,可能在外受了委屈,第一个想到的永远是家人。当晚,我没有出去吃饭,他们也没叫我。妈妈担心我,向当时的中介投了诉,中介随即联络到了学校,后面发生了什么,我也不清楚,总之,第二天,Ben敲了我的房门,一叠洗好的衣服递给了我。

我就是这样,带着不快,离开了第一个homestay。。。。。

我的第二个homestay,是一个黑人和白人的组合,女的是黑人,4个孩子也全是黑人,老幺是个智障,每次吃饭,都要妈妈照顾。其他孩子的发型一天能有N种变化,一会儿爆炸头,一会儿又短得跟烧过似的。至今我对非洲人士的这种折腾头发的能耐表示惊叹!因为那个智障的老幺,这个家庭,让我感受到了国外家庭式的温暖,虽然还是与他们的生活格格不入(喂了我无数讨厌吃的cheese),但至少是健康的,家庭组合够单纯。

在这里,我看到了911的新闻,和男主人简单地聊着这incredible news。那一阵子,恐怖袭击一直充斥在我的脑海里,也许当初不选择美国也是对的,我选择了一个平和的国家,到现在我也依然喜欢它。

随着学校里留学生们跟中介的反复交涉,原本第一年必须住homestay的规定被废除了,继而,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搬离了homestay,寻找便宜的合租屋,这当中也包含了我。于是在这个homestay家里依旧是停留了短暂的时光,至此,我的homestay生涯也就草草地结束了。

5个月~

依旧没有变的两个行李箱,有别于妈妈的打包技术,很多东西都装不进去了,只好另加了好几个塑料袋。再次拖着行李离开,上次有第二个homestay来接,这次,真的是要独立地生活了。不记得这些年来总共搬过多少次家,总是奔奔波波的感觉,这也是现在我惧怕搬家的一个主要原因。

走吧,走吧,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走吧,走吧,人生难免经历苦痛挣扎。走吧,走吧,为自己的心找一个家,也曾伤心流泪,也曾黯然心碎,这就是出国的代价!

留学白皮书 – 八年抗加粪斗屎(5)

 

花花绿绿的校园生活

 

对学校的印象,仅限于刚下飞机homestay带着路过时的匆匆一瞥,好大一群平房啊!!第一天报到,正式回到学校,恩,占地不小,四周都没有围栏,从任何一处都能走进学校。难道这就是Freedom的象征?可是,咋就感觉上不了档次呢?!最高的也就三层楼。

说到这里,有必要提一下我以前的高中,来证明我思想上的落差感是真实存在的。我们学校是省重点,深圳市第一个有观光电梯的学校,虽然不让学生坐,但偶尔蹭着相熟的老师一起,感受过那走在时代尖端的优越感。校园里的历史长廊,左右两边各代历史人物的古铜头像,虽然有种阴森的气息,但每经过一次精神上必受洗礼,要好好学习啊!楼顶花园天文台,我曾在那里透过高倍望远镜看到过土星,超美的!篮球场、足球场、排球场,更是不在话下。400米的标准运动场,后来又盖了一整栋体育综合楼,有像体育场一样的伸缩式看台。。。。我们从高一开始(因为我高一才考进)就是电脑授课,所以,通常落伍的老师也必须跟上时代,学习电脑教学。学校竟然还有电视台!我们学校不光中学部,还有幼儿部、小学部、国际部,师资力量的强大,是深圳数一数二的,目标就是从小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今年恰逢学校25周年庆,好话点到为止,重要的是,曾经作为一名那里的学生,我感到骄傲!

后来得知本学校在BC内陆颇有名气,在很多城市都有分校,仅仅在Kelowna,就有南北两个校址,心理稍微平衡了点,可是,待久了,就渐渐发觉,这是另一种校园的style,非常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加拿大的公立大学或学院大都设有语言课程提供给留学生和移民,叫做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简称ESL。我们学校的此类课程设有6个level,每个英文非第一语言的学生都需要考试,根据成绩的不同分到不同等级的班级。一个学期为4个月,合格可以升级,直到最高一级毕业后才可以拿大学对英文要求很高的专业课程,例如英文课。

我的到来,正值summer school,学校里的人很少。经过分班考试,我排在了Level 4。ESL不光分等级,还分类别。每个等级又分Writing,Reading和Essential,属必修,Speaking和Pronunciation属于选修。不管学哪样,全都没学分,只是步入大学前的准备!于是,尽快脱离ESL,是我的短期目标。通过努力,Essential曾经跳过一级。Reading和Writing还是要踏踏实实地学才好,适应国外的学习方式,和国内比真的有质的飞跃。

在Essential的课堂上,看着加拿大的版图,得知加拿大有10个省份,3个特区,学唱了加拿大国歌,歌词应该比现在很多公民都记得准吧。加拿大的历史、政治、地理,一切的一切,让我对加拿大不再停留在最初的认识上了。

Writing第一堂课,为了再次测试你的水平,例行要写一篇小作文。让我那个头大啊!!国内英文高考也就写个150字的应用文罢了。现在一开始就要写出个你最尊敬的人~~ 记得那时候完全按照中文写作的套路,什么Mother said,father said,I said出现了一大堆,写完了都不知道我说了啥。后来大量的research paper,感到国外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和泡图书馆的习惯。

Reading课的老师,长得像个牵线木偶,讲着讲着,能兴奋得上了桌子。她发明的猜字游戏,让我们这群连本身单词都不明白的留学生闹出不少笑话。

课堂上,啥国籍的人都有!为了不必要的解释,起个大家都通晓的洋名是很重要的。于是乎,小学老师给我起的Betty这个名字,现在派上了用场,频繁地被人叫着,直至现在突然有人直呼我中文名,我都感觉特别weird,或者说一定遇到了什么很严重的事情。

不得不说的是,国外的文具真土!还有奇怪的是,三孔纸是必备的,老外偏爱用铅笔!为此,以前在国内用在花哨的文具上面的钱,大大地被节省下来。

第一天上正规的洋课,紧张之余,真是兴奋不已啊~~ 老外非常注重课堂气氛,一定要各抒己见嗷嗷地叫他才开心。班上多老的学生都有,和我们一起上着课。“文曲星”一类的电子字典,在课堂上属于违禁品,老师们鼓励我们用字典,特别是一种叫Thesaurus的字典。那时候,偶跋山涉水从国内带来了三本字典 – 牛津英英、牛津英汉、汉语大辞典,我也搞不明白我咋把它带来了,大概是提醒自己不要忘本吧,加在一起能有10斤重!

学校有一处天井,中午时分,下了课的学生都坐在那里吃午饭,闲聊天。其中,山东人属于一大帮派,跟我同期进入的,就有12个!并且之后的每个学期必属大产地。更偏向北方性格的我,渐渐地从广东帮移师进了山东帮。在那个天井里,认识了很多前辈,同时,留下很多8卦。。。。。。

下课等车回家,我坐的公车属于双向行驶。从第一天上课,前辈就教导我,一定得看对了方向,一个是去Downtown的,一个才是回你们家的!于是乎,”Downtown”这个词在我脑海里留下了很深的阴影:Downtown – > 集市 –> 被卖了。。。。。坚决不能去Downtown!但为了办SIN卡(后来已经不允许留学生直接办SIN卡了),第一次深入Downtown,原来”Downtown”是很时髦的地方,每个城市的市中心!!搜得丝捏~~~~~~ Downtown有一间酒吧叫Got Cha,那里成了我们一群留学生与当地学生共同的周末聚点。我不喜欢Clubbing,偶尔被叫去,看着一个个花枝招展的,我应属于最朴素的一个。

课余活动丰富多彩。下了课不必急着回家做作业,享受Kelowna的阳光才是更急切的。去Big Apple的湖边打排球,去City Park游泳,去骑单车,去爬山,一种很国外学生生活的感觉。这儿的法例,骑单车戴头盔,怎么看怎么像顶个木瓜。有同学有一次没戴,被警察揽下,被前辈教唆使用屡试不爽的”Me don’t know”从而过关。初到贵宝地,值得被原谅。大概警察叔叔是没见过世面的,北京骑单车那壮观的景象,一变绿灯,那人犹如泄洪一般。。。。他要深陷其中,也只能作为一滴水珠被包容,管得过来嘛!

几乎每个周五晚上,大伙儿聚餐,在一家当地著名的Buffet餐厅。我们一出现,蟹腿、生蚝、水果一扫而空。后来只要打我们一进门,老板就不上菜了。。。。后来听说老板娶了个小留,同样情况也出现在Kamloops,看来,小地方的自助餐老板都喜欢娶留学生。

曾经误打误撞参加学校留学生部组织的羽毛球双打比赛,后来竟然杀出重围,取得冠军。受之有愧啊,全赖于我的搭档一把好手,我也就是会躲,不该接的球绝不乱接!我的搭档说,这点十分重要,所以我也算有功!嘻嘻~

在Big White滑雪,第一次尝试,激动得不行,冷得不行,也摔得不行。。。。至今对滑雪还是产生不了多大的兴趣。

第一个夏季短学期结束,和一帮同学初次视察了温哥华。温哥华之初体验,左望望右看看,都是中国司机,而且感觉是那种对这座城市早已融入的一群人,开着宝马奔驰的,即便有种阶级上的距离感,但顿时也有种“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喜悦之情啊~~ 从山顶学校一直坐skytrain到downtown,沿途风光,哇,赞,这才是城市样儿嘛!至少,坐车都能坐这么久,走路也能让我感觉累 – 那是拜当时公交司机罢工所赐!Kelowna Downtown的主干道是Queensway,第一次到达温哥华不知怎么搞的,总是迷路,来回奔走于Kingsway上,于是让我对温哥华最深印象的一条街就是Kingsway。Anyway,起码King比Queen大~ 温哥华就是大城市啊!我们Kelowna来的人每次到温哥华似乎只知道去九记,都吃伤了,现在对那儿还耿耿于怀。

第二个夏季短学期结束,我去了现在忘记名字的小地方Rafting,还去了Calgary,Banff,Jasper,Edmonton。。。。。是很少短期登陆加拿大就玩得这么全面的留学生之一。我可以在平时的衣食住行上节省再节省,但涉及旅游,我就毫不吝啬。人生的历练,是要靠体验才能完成的。加拿大的醉人景色让我窒息!我喜欢这片蓝天~

学生生活总是多姿多彩,跟国外教育系统有很大关系。这一点,在我之后其中一份短期工作中得以验证,当时拜访过很多教育局的人,小学、中学。。。。。看着孩子们自由自在地成长着。

短短的时间,让我对两件事情做了改观。在国内,看到女生抽烟和纹身,一定被定义为坏女孩。而在这里,随处可见。曾经在路上见过身上几处纹身并且叼着烟的女人弯腰整理婴儿车里的小baby,那一幕还是挺温馨的。尽管这两样我仍然不会去做,但这已被视为一种正常现象,不会歧视了。

身边的同学,也从刚来时的青涩,渐渐变得上道了。一上海男买了奔驰,一天到晚想拉周围的同学去这去那,可enjoy作车夫了。又一上海男,为了追女生,要在胳膊上纹人家名字。还特地去买了台打印机,告诉刺青师傅那中文字怎么写。你说他好追不追,追一个名字有20划的女生!这不是自作孽嘛!!于是,不可活呀~~ 后来没追上,找了个新的,还得洗,然后找个更大点的图案盖过。当时我站在他身边,看那血流的啊。。。偶的上帝啊~~ 为什么人在面对爱情的时候总是这么幼稚呢?!留学生的爱情,有相当一部分跟爱情本身联系不大,只是一些些需要温暖的人,凑成一对对相互依靠着,空虚的心灵总算有了味道。

从我进学校的第一天,我就听到周围的人说想要离开,近的去温哥华、维多利亚,远的去东部。学习ESL的过程,总是让大多数人不能够踏踏实实的。大家为了离开kelowna这个小地方,有病乱投医,决定去温哥华的,都去了以D为首的College,然后当然还是去学ESL,然后就辍学在家,但至少,生活的环境让他们更有满足感。而我,总是默默地不为动摇,按照自己的计划走。

一天一天,我在慢慢地调试着自己的心态。尽管身边有睡到天黑起床的人,有流连电脑游戏一宿一宿不睡的人,有一年回国三次的人,有大把大把花着钱去玩去购物的人,这些都影响不了我,学习是头等大事,选择出国,就要有足够的自制力,不为眼前所诱惑。最初还住在homestay的一段时间,我养成了写家书的习惯,一写就是四五页。上学时候最怕写作文,大概就是从那时候起,开始喜欢文字记录。

我告诉爸爸妈妈,刚到学校,新奇的贩卖机里有我喜欢吃的巧克力,可是要$1.25呢,算算得好几块人民币了,不舍得买,就在贩卖机前走了几个来回,最后还是放弃了。妈妈说,那次爸爸看完信,躲到一旁哭了,几乎带点生气的语气说着:“我女儿在国内有啥好吃的没吃过,到了国外就连一块巧克力也舍不得买了?!”我知道,爸爸不是要显示说我家多么多么有钱,而是一个父亲对远在他乡的女儿的心疼和挂念。虽然我不是成长在娇生惯养的家庭中,但从小也是爸妈捧在手心里的,其实不是钱的问题,而是心理上的落差。我记得第一次给自己买零食,是出国后两个月的事了,花了$28.49,我仍清晰记得。

搬离homestay,第一次端起炒菜锅,使劲回想着妈妈熟练的架势,做了出国以来的第一顿饭。生疏,却吃到了家乡的味道,满足。这些年来,不敢说厨艺多么精通,但养活自己,随随便便就三菜一汤的生活,至今还被人说成奢侈。令我感触良多的是,出国的男生们,在做饭这一领域普遍有着不俗的表现,有好多还有“二级厨师”证呢。出国在外,不会做饭可不成,再方便的地方,也还是家里的饭菜香啊。

9月开学,正式的academic year开始,我转去北校上课了,一边继续读着ESL高级level,一边拿着大一Science的课程。曾经化学课上,NaOH撒了我一手,仍坚持做完实验,并且测量结果跟标准答案误差不到0.001!曾经数学课上,老师拿着我满分的试卷让当地学生观摩。虽然在国内从来没学过Calculus,但凭借国人过硬的数学底子,Calculus I II III全都是95分左右。读满大一30个学分,我上了Dean’s List,并且数学系狂推荐我加入。靠~ 我在国内数学属于弱项啊,怎么到了国外就上了推荐信?!让我懵了好一阵子。

然而这些并没有改变我离开Kelowna的计划,2003年夏,我带着BC省最美丽的学府发来的奖学金搬到了温哥华。不久,我在Kelowna就读的这所学校就与我转入的这所大学合并了。郁闷啊!!!我发现我的人生总是这样的奇特,初中以优异成绩考上那所高中,结果高中把初中合并了。现在又是这样!!回头看来,也不知道我当时勤奋个啥劲!

第一次回国,是出国一年后,顺道还去了Victoria。第二次回国,是在温哥华定居了一年以后。再回国,就整整过了四年。。。。

第二次回国回来到达温哥华,不用再转机了!!哈哈~~ 在温哥华的日子,又要重新适应,但从此稳定下来,哪儿也不愿意去了,温哥华是我最喜欢的城市!学校那个大,有很多华人的身影,却很难再碰上和我一样身份的留学生。我的眼里,要重新定义“华人学生”和“留学生”。

学习,是一生的事,即便离开了校园,社会大课堂更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值得不断进修。。。。。共勉!

留学白皮书 – 八年抗加粪斗屎(6)

 

我的青春我做主

 

注:社会实践的部分,涉及敏感话题,请不同立场人士仅仅当作是我的一段经历,不要扣帽子。谢谢合作!

2005年,随着新学期的开始,我的人生开始改变,也是我留学生涯中成长最快的一段经历。9月,胡爷爷的到访,让我认识了一帮新朋友,大的小的都有,令我的视野开阔了不少,也给我相对枯燥的纯学习生活带来另一片空间。我与当时的男朋友相遇了,我们也一起接触了在中国遥不可及的所谓“政治”。虽然高中的时候一直都是政治科代表,但好像除了每次考试可以先拿到参考试题以外,并没有那么热衷,当然,国内也不允许我们太热衷!

当时是自由党的天下,我们也恰恰得到的是来自自由党的义工机会。后来我总在想,单纯的我们,谁知道加拿大的政党哪个算好哪个算坏啊!也就是碰上了,当时要是碰上保守党或NDP,我大概也就进了保守党或NDP了。

接触了很多当时在位的部长级人物,还和当时的马田总理、以前的克里田总理合过影,觉得特威风,咱都上升到跟国家领导级人物会晤的级别了。拿出来给国内的人看,那个钦佩啊~ 后来明白了,加拿大的政客要跟孙子似的拉票竞选,人民不选你,到头来你就是个P,可不像国内那样,一天做官一劳永逸,这就是所谓的民主。

多少个为了Campaign的不眠夜,打电话,在外面钉牌子,发传单,那段时间几乎没有了自己的时间,有时候白天上课晚上还要去帮忙,周六周日就更别提了,有些人更是连学习也耽误了。也是这样频繁的相聚,让我们这样一群人有了更深厚的感情,无形中形成了一股力量,成为核心团队。

2006年底,我以Delegate的身份参加了自由党在Montreal的党代表大会,更近距离地亲身体会了加拿大的政治体系。

联邦的、省的、市的,无不出现我的身影。因为有了几年政治的切身接触,以至于我到现在都养成了关心时事的习惯,对人名也记得特别清楚。社会上,特别是华人这个圈子,我曾经熟得不得了,因而也被我朋友称作“社区小百科”。

别人会说我们花了很多无谓的时间,可能还被人利用,但那一段时光是我莫生难忘的,也是宝贵的。从一个青涩的小女孩到现在我的成长,和我一起走过的朋友们,有目共睹。

凭着认识的人脉,我们组织过社团,用自己最单纯的力量去拉赞助,搞活动,往往累得半死,还亏损,要自己掏腰包。

我们以最大的留学生团体参与了“同一首歌”演出,老早就告诉远在国内的家人记得到时收看。后来在妈妈的相机里无意翻到一段当时他们老两口在电视机前守候的视频:

“杉杉呢?哪个是?”

“等着啊~~ 我看看。”爸爸脱掉眼镜,凑到电视机前。“这个。。。。不是,这个。。。。好像不是。。。。”

“哎呀,太小了。。。。看不清。”

“这个这个!!没错没错,快照啊!!!”

“好了来了。。。。。。嗯?怎么是摄像?”

“。。。。。。。。”

当年我们还组织过一场以留学生为主题的晚会,得到各界好评,不浮夸,一切都那么真实。如果你曾经作过留学生,一定会被感染。这当中,我们付出的,不是一点半点。

当时的男朋友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创造我们的私人时光,人家都说我们看起来不像情侣,是的,我们更像一对战友,有着革命般的情谊,不会轻易相信别人对对方的恶言中伤。作为曾经的爱人,我不会原谅他当时对我的忽视,但作为如今的朋友,我会祝福他将来一切都好,毕竟我们携手走过彼此最艰难的时段。现在大家都工作了,生活相对稳定下来,也许就是相遇的时机不对,和那无法磨灭的女大男小的世俗观念。

也不知道算不算是遗憾,我在上学期间没有过勤工俭学的经历,别人在餐馆里端过盘子,在搬运公司做过苦力,我统统没有。

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坐Office的,但却让我看到初入社会的黑暗。那是一份有关中加教育交流的part time job,有机会还能回国出差。兴致冲冲地去面试,当场就收了,却没敢谈工资,想想怎么也有最低收入吧。总觉得留学生挺不直腰似的,能有份工作就不错了,不会奢想太多要求,特别是在当时加拿大对留学生苛刻的政策之下。那时候适逢暑假,我可以full time做,每天早上6点半出家门,坐公车赶在8点半上班,然后6点下班,回到家7点多8点的样子。虽然时间跨度长,但每天都很开心,因为我有工作了,很想用用自己挣的钱。

一个月后,我傻了,似乎没有要给钱的意思。。。等啊等啊,不敢开口。老板故意叫我出差,工作之余,弄得两人好像游山玩水一般,令我错愕。在渡轮上,他塞给我300块,说,这是慰劳我上个月的工作,意思意思。我木了,合下来一天10块钱都不到,这不是压榨嘛?!!还摆出一副多么伟大的样子!!后来,公司里来的几个学生都是以这样的形式处理,我们就反抗了,提出要有最低工资的要求,没用,还逼迫我们签义工合约,说到时会出示义工证明给我们。我从来都没听说做义工还要签协议的!BS那些仗着留学生好欺负,想积累工作经验,就这样压榨免费劳动力的行为!!

于是,这份工作,在后来我恢复上学,不了了之了。

毕业后,爸爸妈妈来探亲,送走他们的第二天,我就上班了。感谢给我第一份真正工作的人!虽然也做了两个月义工。面对员工,老板永远是开源节流的,其实能够在年轻的时候多积累一些社会经验,比单纯地挣钱要有趣得多。

在机场,我送过很多回流的朋友,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他们选择离开,我仍然默默坚守。

每天忙呀忙
对未来多向往
我们在不同地方
努力要活出自己的光芒
有时会失望
有时为爱迷惘
当现实让人受伤
可是我们学会要更坚强
一起梦 一起飞
我们是好XDJM
为幸福感动掉泪
你最了解我想要的安慰
一起笑 一起醉
我们是好XDJM
要为这友情干杯
这一路上有你多么可贵
看 这世界会下雨 受了伤会哭泣
生命 有高有低 可是我从没想过要放弃
因为身边有你 在给我鼓励
我们是好XDJM
这感情多可贵

我们的青春,让我们来做主吧!

留学白皮书 – 八年抗加粪斗屎(7)

 

偶那不得不提的考车旅程

 

基本上,刚出来的时候,从来就没想过要开车。尽管早就知道,北美是个四轮代替两爪的现代化高科技地域。几年下来,发现一直是伴随着考车的经历,似乎占了我留学生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特别是对一个国内没有过开车经验的人,还是个女的,甚至觉得开车是遥不可及的,所以,单独拎出来说说。

最初有考驾照的想法,仅仅是想当个ID傍身,总把护照带在身上危险系数太高。天晓得北美把驾照看得如此之重,到处查ID都直接问你要驾照!开始并不知道有BCID一说,所以在身边一群同学考车牌的热潮中,我也愤然加入了,记得好像在2001年年底。

从ICBC拿了本书,在公车上就迫不及待地翻了翻。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看与交通规则相关的书!妈呀,怎么如此简单?!也怪我,一翻就翻到一堆路标牌牌的那一章。感觉都是理所当然的,指右的箭头难不成还能向左开?!红灯当然是STOP,有点智商的都知道吧。于是乎,那本书就被塞进了书包,我第二天就这么大剌剌地奔去ICBC考笔试喽~

检查证件过后,接待小姐直接问我是否用Chinese来答题,居然有这么人性化的服务,心中窃喜。屏幕一亮,几题下来,红红的XX,让我浑身冒汗。原来那些“红灯停绿灯走”是不会考的,结果才答到21题就fail了!题目模棱两可的答案太多,有一题4个答案我竟然觉得全对!后来才明白,是选择了中文笔试的缘故,听说当时ICBC都是用“南极星”翻译的,彻底被那些拗口的中文雷倒,感觉像在做语文题,还研究它文法呢!现在是怎么个情况,中文有没有改进,我都不得而知了。所以在此提醒各位,除非你连基础英文都不懂,否则千万别选中文去考,当然,书也要看原版的!

回家仔细K书,对着result sheet反复琢磨,主要是对车子没概念啊,对着那些”THINK & DO”的题目就只有靠死记硬背。

第二次笔试,在最后一题对就pass错就fail的情况下,还是fail了。那股沮丧劲儿啊~~ 从小做选择题就没有什么运气,即使是50%的概率通常也懵不对,所以后来知道凡事不能靠侥幸。决定再好好看书,这回,几乎每页都过了一遍。

最终在第三次拿到了L牌。哼,我的ID~ Oh Yeah~ 这跟要不要开车毫无关系,根本也没有要学车的打算。经历周围同学买车、换车、卖车。。。。。我乐此不疲地坐着他们的车。

一晃,四年过去了,我的驾照早已过期。因为搬来了温哥华,也还是没有要开车的打算,就任由它过期吧。反正那段时间,过期的驾照也能当ID用,不行还有好多其他证明,总之随着时间的推移,钱包里的卡是越来越多,怎么都能证明我是resident。

直到2006年年底,我突然想要“自我实现”一下,决心开始学车。可惜L牌过期,需要重考。于是又简单温习了一下那本久违的书,第二天才做了20多题就pass了。

随即找了个熟人介绍的教练。哎呀,第一次坐上了驾驶位,那个紧张啊!!!这边教人开车居然直接就上路,真是太有种了!可能还是人少的缘故吧,以这边行人为大的原则来看,估计在中国,我开出马路停在那儿就好了,太多横穿马路的行人!

我全凭对车子的直觉,蹂躏着手中的方向盘。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前方,教练敲窗子说要shoulder check,我也不敢分神,下意识地扭一下头,就又看向前方。其实那下意识的一瞥,我根本也没看见到底是有人还是没人,要撞也就撞了。不过最终方向盘的操作还是掌握在教练手中。教练说我有一点很好,不会死抓住方向盘不放,油门刹车都不会太猛,不像是第一次开车的人。

第一堂课过后,他就让我去book路试。我脑子乱极了,怎么敢学一堂课就去考试?!完全迷迷糊糊状态中,只记得收了我$27,还真是好赚!后来觉得,找教练就是熟悉路线罢了,而我又根本没那多余的心思去记,走过哪里,一堂课下来完全忘记!

接着,爸爸妈妈就来参加我的毕业礼了。爸爸也顺势考察了一下温哥华的生活水平,觉得我应该买辆车子,不要太贵的,代步即可。于是,我就一边寻找车子,一边继续学车考车。

第一次考车完全是被逼的,我心里完全没有底,赶鸭子上架。书本上的交通规则,在我开车的时候可以全都抛弃。刚出考场,我几乎就想冲红灯,考官一度想拉手闸,还好我反应过来,最后关头停了下来。但最后,考官无奈地对我说:“我很奇怪,为什么你可以在单车线上开这么久?”我这才意识到,怪不得这么窄!

信心被打败了,还是先好好学车吧。于是,又约教练学了几次,还在小巷里用朋友的车练了练,基本上不算敢开,但可以开了。

在我工作的第一个月,通过朋友的转售,我的小红车到手了,自己却不能开。赶紧又book了路试。结果,parallel parking做得不漂亮,倒来倒去都觉得离路芽好远。又什么rolling stop,总之就是对自己开车还没有足够的自信,照老鸟的说法,你还不能驾驭它,fail也是意料之中。但,这回考官说:“你开得不错。”

虽然得到正面的鼓励,但我对考车从此衍生了惧怕的情绪,能躲则躲。Book了路试,再cancel,再book。后来ICBC网上预约系统,几乎都是3个月3个月的周期,cancel一次,下面就是3个月以后了。我不紧不慢地选择再3个月后,誓死不参加一大早排队候补的行列!

车子买了好一段时间,却给别人开着。(我知道这样很危险,大家就不要再骂我了。)最终,我的小红车在经历被抄被拖什么大风大浪都见过之后,回到我的手上。

再次鼓足勇气去考,终于换了个会笑的考官!本着一切动作要做到最足的原则。尽管最后是没有什么错误地pass,但我还是紧张的,只是比之前要淡定了许多,我紧张我不让你知道!哈哈~

后来上班稍微远了,开车属于家常便饭,没了它还真不适应。技术也是在那时候渐渐提高起来,现在开车不会紧张了。

每个人都有刚学车的开始,每个人也都有不自信的时候,曾经的自己,那一段唯唯诺诺让后面的人咆哮的经历,致使我到了今天,遇到塞车不会着急,看到别人技术烂我会懂得忍让,给别人一个brake,也给自己一个break。

现在依旧是7级的我高调地飘过~~~~ 上高速还是会怕怕哦~ 抢车位也不上道~~ 请各位手下留情!

留学白皮书 – 八年抗加粪斗屎(8)

 

结语

 

时间过得好快,我已经算作资深一辈的居留者了。我把人生最青春的年华贡献在了加拿大,还有什么能击毁我对它的热爱呢?

有时间把留学经历记录下来,顿时百感交集啊。遇到过很多困难,伤过心,掉过泪,但总有贵人相助,我的运气还是有那么一点点的。

相较之下,我的人生似乎还没有真正开始。现在妈妈总是对我说,一个女人会活得太累。我期盼着从一个人的生活,变成两个人的,再变成三个人、四个人的。。。。。。在都市里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美满之家。我相信,我的人生会是美好的,离乡背井注定是对自己的考验。

也许,回忆录更适合于成功人士对过去的追溯,而我现在,依旧是平平凡凡地在这片天空下努力地打拼着。

爸爸说,男孩穷养,女孩要富养。妈妈总是说,你可没吃过什么苦。也许这是我的性格使然,挣8块钱有8块钱的活法,挣10块钱有10块钱的过法,只有快乐才是最难买到的。我永远不会让自己过得清清苦苦,再艰难的时候,我也一样和朋友出去hang out。当然不求luxury的生活,寻求平淡中的每一点惊喜。当然,我目前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阶段,所以可以轻言什么快乐最重要,我对敢于吃苦的前辈们都是敬佩的。

目前的几点遗憾

留学生身上有太多不确定的因素,大概也是因为这样,感情很难落实,我的爱情,在画了很多个圆之后,又回到了原点。好强的个性已经试图在让自己变得柔和一点,但,仍在等待。

这个年龄,早已到了赡养父母的阶段,而我却依旧漂泊在外,偶尔还会让他们担心。虽然他们过着不需要依靠我的日子,退休的妈妈时常还出去旅游旅游。但在我心上,愧疚感总是不免油然而生。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

灯火阑珊处,我等的那个人会是谁?

Comments
  1. TP says:

    “我的爱情,在画了很多个圆之后,又回到了原点。” 你难道是圆规啊,这么爱画圆?*_^

Leave a comment